党建引领,网上国网运营成效显著。
鼓励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,签订3-5年有明确价格机制的中长期合同,规模以上企业的3年及以上合同签订量原则上不低于年度中长期合同总量的30%。供需双方能够就中长期合同价格达成一致意见的,按双方商定意见执行。

对经提醒后仍达不到履约要求的进行约谈,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。各有关行业协会要引导企业加强自律,落实好中长期合同的各项要求,不得利用市场供需形势和行业优势地位签订不对等合同。合同要真实有效,严禁以抢占铁路运力等为目的签订虚假合同,一经发现,记入企业信用记录,并对其在下一年度中长期合同签订中实施限制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,保障能源安全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工作的通知,发改办运行〔2020〕902号,其中指出: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%以上,2019年以来核增产能煤矿核增部分签订比例应达到90%以上。
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企业应及时登录中国煤炭市场网(www.cctd.com.cn)录入供需双方合同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要在2021年1月15日前完成合同汇总工作,并及时送国家铁路集团衔接运力。配置铁路运力纳入重点监管的合同供应方要在2021年1月底前登录全国煤炭交易中心(www.ncexc.cn)录入合同,供需双方均要在线签订诚信履约承诺,没有签订履约承诺的一律不予确认。以增强产业布局优化保障能力、提升重大区域战略需求为导向,加快建设系统完备、高效实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。
推进新型基础设施、新型城镇化、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。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基本完成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,辽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,积极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,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,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、资格权、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坚持共同富裕方向,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,维护人民根本利益,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促进社会公平,增进民生福祉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推进多层次、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。创新辽宁与江苏、沈阳与北京、大连与上海对口合作机制,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、产业互动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,促进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。

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、大连、营口片区协同发展,以制度创新为核心,促进贸易自由、投资自由、资金流动自由、运输自由、人员停留和就业自由、数据流动自由,努力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。42.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深化与京津冀产业发展对接协作、资源要素双向流动,推动辽宁产品进入京津冀市场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,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,切实转变发展方式,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。
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,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,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,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显著提高,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。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,加强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,加强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教育,弘扬东北抗联精神、抗美援朝精神、劳模精神、雷锋精神,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。实施辽宁现代化水网重大工程,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,更好满足辽中南地区产业发展用水需求,有效解决辽西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。
保持战略定力,凝聚奋进力量,发扬斗争精神,扎扎实实把辽宁的事情干好,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强支撑,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勇立时代潮头,重塑环境、重振雄风。支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。

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,向基层放权赋能,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。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,提高市场应变能力,培育更多百年老店。
坚持系统观念。63.完善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。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,推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整合。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,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旅游、文化等服务业融合发展,推动城市动能转型、产业转型、功能转型、生态空间转型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围绕成套装备、汽车制造、IC装备、医疗设备、机器人等重点领域,率先布局一批智能工厂、智能车间、智能生产线,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、管理全方位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,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。
推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。七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,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强化以工补农、以城带乡,推动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。
深入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。
进一步提高道路网密度。壮大集成电路产业,推动设计、制造、封装、装备、材料等全产业链发展。
建设辽西旅游大环线,打造吸引京津冀居民休闲旅游康养的后花园。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,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,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提升,法治辽宁、平安辽宁建设扎实推进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,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。
7.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。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产业,重点推进研发设计服务、知识产权服务、检验检测服务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、信息技术服务,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化、规模化发展,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融相长、耦合共生。
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、农产品主产区、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,优化重大基础设施、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。
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,加快建设一批工业经济强县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
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,深入实施健康辽宁行动,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。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。43.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强化生物安全保护,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。
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,加快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优化学科专业设置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提高高等教育质量。
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。过去五年,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省委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、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,凝心聚力、迎难而上、奋力攻坚,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各项事业。
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,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,激励党员干部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,求变图强,形成以干成事论英雄、以解决实际问题论能力、以高质量发展项目和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。19.培育壮大新字号。 |